谜语又叫“春谜”,又叫“灯谜”,又叫“灯虎”,又叫“文虎”,又叫“闷闷儿”,又叫“谜谜子”,又叫……又叫什么,我不知道了。查查书,据说又叫“隐语”,又叫“瘦词”,又谓之“离合体”等等。一个小玩艺,居然有这么许多名称,你说好玩不好玩?这难道不是人们的智慧结晶吗?这难道不也是神州文化海洋之一滴吗?绝不能以小道视之,把它排除在文化艺苑范畴之外。
下面我先把这些名称稍作解释:其曰“春”、曰“灯”者,因为它是春初元宵前后看灯时的玩艺�!逗炻ッ巍吩涸谠∏字�,派太监从宫里送出谜语来给宝玉等人猜,不就是粘在一个小纱宫灯上的吗?为什么一定要粘在宫灯上,而不装在一个信封里呢?因为猜谜的游戏,照例是灯节看灯时的趣事,所以要粘在灯上,后来贾母主持灯谜雅会,也特地作了一架“灯屏”。不只《红楼梦》写到这事,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也写到这事,大致是说元宵之夜在宣武门外胡同中看一些人家大门口灯笼上贴的灯谜,评论哪一个作得好,哪一个作得不好,书中还记录了不少有趣的灯谜,可惜手头无书,不能抄几则以飨读者。有兴趣的人,不妨去查一下原书。
北京旧时特别讲究元宵猜谜语,小说中所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社会风尚�?滴跏辈裆!堆嗑┰蛹恰吩疲�
上元设灯谜,猜中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
谜语甚典博,上自经文,下及词曲,非学问渊深者弗中。
这段引文就说到第二名称,沾一个“虎”字,猜谜语说成“打灯虎”,多么可怕呢?这是把猜谜语得到“猜头”(即赠品)和打猎的猎获物等同起来,而且认为很难得到,像打猎得到老虎一样难,所以称之为“灯虎”、“打灯虎”等等。
又因其是文人游戏,要根据文思才情来编、来猜,是旧式书房中塾师和学生最喜欢玩的玩艺,所以又称之为“文虎”、“雅谜”。所得赠品,正如《红楼梦》中所写,也都是纸笔墨砚等文墨用品,得不伤雅,取不伤廉,同一般赌博性的得彩不一样。自然也如俗语所说:“秀才人情纸半张”一样,受到人们的善意嘲笑�!豆庑鞫济偶吐浴返苹⑹疲�
几处商灯挂粉墙,
人人痴立暗思量。
秀才风味真堪笑,
赠彩无非纸半张。
这就是嘲笑猜灯谜的穷秀才呆像的,其实写这诗的又何尝是达官贵人呢?也同穷秀才差不多吧。正因如此,所以写来有如自祝,人读后别有一番滋味。
但是谜语有雅俗之分,如蔡中郎书曹娥碑阴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毖钚藿庾鳌熬詈么恰彼淖��!度菀濉肪荽诵戳艘欢魏芎玫墓适�,说曹操都一下子猜不透,可见其多么深奥了。实际这也是一个谜语,不过是文人学者的比较深的雅谜。至于“花房子,红幕子,里头住个白胖子�!辈伦鳌奥浠ㄉ�,那便是文人学士认为的“俗谜”,而是孩子们所喜欢的“猜个谜儿,破个闷儿”的“闷闷儿”和“谜谜子”了。前者是北京儿童的娇言乘语,后者便是江南小儿女的俏俏话了。写文章常恨不能表现声音,如果报纸、书籍随着文字能显示声音,那“闷闷儿”和“谜谜子”的娇嫩声调多么能感染读者呢?可惜现在尚不能。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打开报纸和书本,随着阅读,便会有声音从字里行间传出来。到那天。盲人也可随意阅读任何报刊和书籍了。
至于把谜语叫作“隐语”、“瘦词”等等,那就更早了。当然,应该翻过来说:把“隐语”、“瘦词”叫作谜语才对,因为谜语是在三国曹魏时才出现的名词。东汉末杨修所猜中的“绝妙好辞”,当时还叫“离合体”(这很像一个现代自然科学名称,如半导体、结晶体等),叫“隐语”�?兹谠奥彻兹谖木佟�6字,用隐语写成四言诗一篇,共24句,每4句离合一字。如以“鲁”字作谜底。其谜面4句云: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寺驰张。
简言之,即“渔”字去水,“时”字去寺,合成鲁字。而诗句内意义,又是屈原、孔子作比,表现了他的志向,因《渔父》是《楚辞》篇名,又是屈原放逐之后所写,有“屈节”、“隐潜”之意。而孔子称作“圣之时者也”,时去寺余“日”字,则不能成为“时者”,进止之际,颇费周张了。这种谜语写来太难了,不但要有学识,而且要有才;孔融为建安七子之一,真是名不虚传。但孔融、曹操时,还没有“谜语”的说法�?赡苊窦湓缬辛�,只是文献中没有记载。直到刘勰《文心雕龙》中才记云:“魏代以来,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者,廻互相词,使昏迷也�!�
自此以后,谜语就变成为非常有趣的语言艺术。在南北朝之际,十分风行,所谓“清谈侣晋人足矣”,南朝人物,本来是最善于辞令的,加上谜语,更可以解颐了。史书中有关记载很多,现举一例:
咸阳王司马禧败逃,让从官龙武作一谜解忧。龙武为作“箸”谜道:“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已�!薄绑纭本褪强曜�,现在温州方言还叫箸,这样的筷子谜语,虽至今天,不是仍然很生动吗?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好谜语是非常多的,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不知道作者,《红楼梦》写贾宝玉作的谜语: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贾政大叫:“有趣有趣”,却没有写作者的姓名,后来问了,才知道是宝玉的。但书中并未明写是宝玉编的,而是读者认为是宝玉编的,实际也就是曹雪芹创作的。然而事实上却不是,雪芹所写,而是另有出处的。明末崇祯时,吴县贡生冯梦龙,署名“墨憨斋主人”,曾编辑一本《黄山谜》,内中即收了这一则谜语;可见这则谜语早在明末已在社会上流传。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因其富有情趣及暗示镜花水月之意,遂借为宝玉的谜语了。至于它原作者是谁,可能早已无法考证了。
在明代以前,还没有专门记载谜语的书,一些著名谜语,散见于史书、诗话、笔记中,有些成为流传十分广泛的趣谜。如:“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泵盏资恰昂亍�、“资”二字。又如:“四个口,尽皆方,加十字,在中央�!泵盏资恰�圖”字。以上二谜均载于宋人《钱氏私志》中。又如:“一人立,三人坐,两人小,两人大,其中更有一二口,教我如何过�!泵盏资恰凹蟆弊�。系见于宋人洪巽《旸谷漫录》。
以上这些字谜,广泛流传在爱谜语者的口头传说中,自已猜完了,又说给别人听,大家都感到很有兴味。明代出现了专门记载谜语的,如《谜社便览》、《千文虎》等等。收集了大量前人谜语,不过这种书现在很难见到了。谜语除北京人喜欢,全国各地也都很流行。清人《在园杂志》记云:“灯谜本游戏小道,不过适兴而成。京师、淮扬,于上元灯棚,用纸条悬谜,名曰打灯虎�!�
这是除北京而外,说到扬州。其实还有苏州也很盛行,前引冯梦龙《黄山谜》,就收了不少苏州吴语谜,十分有趣。举两个例子:“丝虽长,湿哩搓弗得个线;经虽密,乾子织弗得个绢�!薄鞍灏辶�,一生有正经,说嘴又说脸,眼里看弗得个灰尘�!鼻耙幻盏资恰坝辍�,后一是“板刷”,全是方言文学,天籁体的作品。这种谜语,只能用吴语读才有情趣,一读普通音,便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