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只是年轻时期的阶段问题
——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
采访-杨青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房子的理解和父辈有什么不同?
李家华:对父辈而言,房子是生活的基础和全部,也具有终身性质。而现代年轻人喜欢先找一个暂住的住处,不会一辈子认定一个地方,具有流动性特点。他们对房子和家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家是父母的家,房子就是住的地方�;丶沂侵富乩霞�,回父母家,那里才是真正的家。
记者:年轻人陷入要房子还是要爱情的困境,您能否给面临婚恋选择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李家华:送给年轻的朋友八个字:志同道合、共同承担。原则是精神合一,共同承担和面对困难。
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更重要的一个理论是高峰体验论。人到了顶峰,能感到情感的激荡,那种情况下的喜悦超越一般的物质需要,进入纯精神的领域,是比自我实现更高的一个层次。在爱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峰体验。一个女孩子在考虑嫁给他还是房子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诉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也不一定必须买房才能结婚,一方面因为年轻人生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年轻人面对的不仅仅是住的问题,更主要是发展的问题。其实算一下就知道,一天相当多的时间在工作,在家里停留的时间很少。应该把钱投到更重要的地方,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提升而充电,参加培训、学习、进修,甚至出国留学。年轻人不要因为过早养房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记者:现在年轻人面临着上学、就业等多重压力,高房价无疑又给他们套上了一层枷锁,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并处理高房价带给他们的压力?
李家华:首先,年轻人要调整心态,平和、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和期待,调整期望值。
其次,从心理学上讲要转移注意。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要把兴奋点放在高消费上,而应放在工作和职业上。当人把兴趣集中在事业目标和专业兴趣上时,对物质的期待就会比较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说过:“人在本质上不是存在,而是超越�!比艘Щ岢轿镏实暮褪浪椎亩�,进入精神领域,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再次,提高使用房子的技巧和智慧。要学习理财,学会测算机会成本,把钱投到自己最该用的地方。通过对住房市场的了解和调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会智慧地处理自己的住房问题。争取花比较低的费用,基本解决住房问题。
记者:在您的研究范围里,对年轻人在住房方面有什么研究发现?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李家华:首先,青年其实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很快就会过去的阶段,不是终极阶段。年轻人在住房方面存在问题是因为生涯的阶段问题没处理好。年轻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核心问题。青年阶段关心的问题按重要性依次是:就业、住房、日常的消费和身体。住房排在第二位,年轻人应该明确在人生的过渡阶段,住房问题不应该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有比它更重要的问题——就业,包括职业和事业两方面。
其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啃老族”现象,这影响了年轻人的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进而影响民族的竞争力。建议年轻人不要轻易买房,买的话也要到银行贷款,建立起一种法律责任,先贷款然后偿还。不要借父母的钱,那是一种含糊的借贷关系。
记者:请您谈谈年轻一代在住房问题上的观念变化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的社会应该对此作何引导?
李家华:积极的影响是引导和诱发了社会的消费。社会消费是拉动社会经济的杠杆和动力。年轻人对住房问题的思考和要求使住房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对住房的时尚、现代、舒适等方面的要求,刺激了住房市场更加人性化,房子的品质也越来越高。
消极的方面有两点:
第一,刺激了攀比的高消费观念。年轻人偏重物质化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理想和信念等精神的追求,导致了消费的误区。
第二,从社会学角度讲,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紧张。中国人口多,资源少,总人口对土地生产的消费压力日益加大,人均的物质资源消耗量受到限制,社会发展的前提也受到了制约。年轻人过多地强调购买大的住房、好的住房,会加剧资源紧张化,矛盾尖锐化,造成资源短缺,拉高物价。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国家应该研究分析青年的需求,找到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的制度性设计,让年轻人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政策框架内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制定积极的青年住房政策,用补贴方式或者小户型、经济型等形式保障年轻人购房。
其次,要对年轻人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不要过于物质化。
再次,通过媒体等途径教会年轻人如何理财,加强能力的培养。
最后,作为市场主体的房地产商应该负起社会责任,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多一些对青年人的关爱和扶助。(作者:杨青)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