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成一纸空文 278位老师取得《鉴定证书》后不仅没有端起公办教师的“铁饭碗” 反而丢了以前的工作 至今仍为解决就业问题奔波着
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昭通市7个县区的278名小学民办教师经过五年踏踏实实地执教,利用课余时间复习考试,最终取得了三年制的中等师范函授毕业证书,随后又考上一年制民代中师班(简称“民代班”)。一年后,他们通过严格考试和审核,顺利获得一本由当地教师进修学校签发的《鉴定证书》。根据省教育厅和人事厅的有关文件规定,他们将按中师毕业生分回原单位继续任教,从此端起“公办教师”的“铁饭碗”。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考试不仅未使这些长期在边远山区教书的老师当上“公办教师”,他们原来的岗位还因脱产一年而被人顶替了……近几年来,这些老师不断逐级向上反映情况,试图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可当地有关部门最终还是采取“只发几份红头文件,不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做法,致使“民代班”学员不知如何是好。
一封求诉信 一段崎岖路
10月24日下午,互联网上出现一封署名“昭通市一年制未就业学员”的《求诉信》,信的大意是:昭通市昭阳、鲁甸、盐津、大关、永善、绥江、水富等7县区的278位一年制“民代班”学员,他们长期在该市贫困落后的山区当小学民办老师。他们中教龄最短的有5年、长的多达20余年。在长期教学中,他们微薄的代课收入除了养家糊口,还要挤出部分用于教学费和购买学习用品及书籍,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才获得了中师文凭。
2001年5月,昭通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录用“民代班”学员为“公办教师”的政策,经严格的筛选和考核,他们考上了当地教师培训学校一年制“民代班”。当时录用“一年制民代班”学员条件“门槛”较高,必须有连续不间断代课至少5年,政审、体检合格,面试过关方能取得参考资格。为此,有的女学员连产假都不敢请。
2002年7月,学员顺利完成“民代班”学业后取得了《鉴定证书》。依照省教厅、省人事厅和昭通市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他们随之获得了当地教育委员会签发的《就业通知书》,等待各县、区政府安置就业。眼看着成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夙愿即将实现,却发生了尴尬的事情。2003年3月,昭通市有关部门出台了“凡进必考”的政策,让“民代班”学员与知识结构、年龄都占优势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争饭碗”。考场上,“民代班”学员遭遇了强劲的对手,虽然在录取中,招考部门对第二轮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民代班”学员实行面试后加照顾分的做法,但由于在第一轮“笔试关”中他们便处于下风,第二轮加照顾分自然失去意义。因此,“民代班”学员中极少人在这场角逐中胜出。考试过关的人自然端上了“铁饭碗”,“出局”的选手却因为先前的岗位已被人替代而从此失业。
为了圆“民转公”之梦,278位“民代班”学员曾多次向县、市、省各有关部门反映,可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时至今日,这些“民代班”的学员已混到“人老珠黄的年龄,连生活都感到吃力的境地”,有的人甚至绝望了。前不久,昭阳区的“民代班”学员陈必松因第3次到国家信访部门反映情况得不到解决而产生轻生的念头,随后服用了农药自杀,所幸因抢救及时才于38小时后脱险。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相关部门将陈必松接回后,从今年6月18日起就将其投入“昭通市昭阳区少管所”管制起来。
今年7月,众多的“民代班”学员从省政府各相关部门了解到,针对他们多年来的反映,省委、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信访局早在2004年3月21日就下发过云办信[2004]4号文件,并将一年制“民代班”学员要求民转公问题列为当年度需要着重抓好的10件实事之一,并明确由省教厅和省信访局专人负责督办;同年4月22日,省教育厅办公室也针对昭通等部分州、市存在“民代班”学员要求“民转公”的问题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全面检查落实“民代班”学员要求“民转公”的通知》,要求全省存在“民代班”未就业学员相关各州、市进行全面检查落实,并限期各地相关部门于当年9月30号之前将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及解决方案书面报省教育厅师范处?刹恢沃衷颍耸氯闯俪倜挥邢挛。
8月4日,昭通市信访局的负责人代表市委、市政府接见了“民代班”学员代表。当着众学员该负责人口头答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在8月底前由市政府落实他们的“民转公”问题。这样,全体学员都回家等候好消息。几天后,各县、区有关部门就收到昭通市人事局下发了题为《关于申批全市一年制民代中师班就业计划的通知》的昭市人通[2008]12号红头文件。按文件要求,该市7县、区“民代班”学员均被一一通知去填写《昭通市一年制民代班就业计划申报表》,一些远赴浙江等地打工的人,也被通知回到当地填表。可到了8月底,学员们又听说,市政府已授意市人事局在8月22日收回了这份红头文件,他们的就业问题再度被搁浅下来。
“诚请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本着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原则,保证行政行为的规范化、严肃性、合法性,为我们呼吁,主持公道,督促昭通市人民政府按照昭通市人事局《昭市人通[2008]12号,关于申批全市一年制民代中师班就业计划的通知》文件,立马贯彻执行!”这是写在求诉信的最末的话。
“民代班”学员 “最神圣的职业”比不上合同工
“我们在边远山区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年到二十多年。即使是私营企业用工,按《劳动法》的有关要求,业主也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他们购买各种保险。而我们为国家教书育人,从事着‘太阳下最神圣的职业’,享受到的待遇却连私营企业的合同工都不如!”10月25日下午,当记者在昭通市体育馆约见了几位“民代班”学员时,他们中42岁的王洪宇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
另外几位学员则称,迄今为止他们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当地有关部门为何非要把那些在其他领域内可能更有作为的应届毕业生拿来挤他们“出局”。8月4日,昭通市信访局的负责人明明向大家承诺过,当月底前要解决“民代班”学员的“民转公”问题,而且市教育局于随后的8月6日就向省教育厅打了《关于一年制民代班学员就业问题的调查情况汇报》,市人事局也于8月11日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各县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申批全市一年制民代中师班就业计划的通知》,同时还组织所有未就业的278名学员填报了《昭通市一年制民代班就业计划申报表》,可为何在短短几天后,同是那位负责人竟不敢承认有关部门发过文件,甚至自己先前说过的话也矢口否认。
市人事局 “民代班”遭遇“不包分配”政策
本月26日上午,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昭通市人事局副局长赵明。赵明说,昭通市教育系统总体而言师资非常紧缺,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奇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正是如此,在当时条件下,教育部门为缓解教师匮乏与办学需求的矛盾,吸纳了很多代课教师,但这些人并没有纳入国家编制之内。教育部门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全方位的审核,从这些民办代课教师中选拔出大批取得中等师范文凭的优秀人才到“民代班”学习,将他们纳入公办教师队伍。
赵明说,造成278位“民代班”学员没有分配工作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他们在“民代班”完成学业是在2002年,当年正赶上了我国首度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不包分配政策,这一届“民代班”学员自然也无例外。只能让他们和应届大、中专生一样以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择就业。
问及人事局于8月11日专门就解决278位“民代班”学员解决就业问题所发昭市人通〔2008〕12号文件,赵明说,市人事局确实在市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发过该号文件,但这不是一个政策性的规范文件,而是该局一个内部业务性文件。下发该号文件的目的是为了摸清这批“民代班”学员的近况,随后再向市政府报告,请上级部门研究解决此事。文件下发后,各县区人事部门已及时组织未就业的“民代班”学员填报了《昭通市一年制民代班就业计划申报表》。此举很快引起了应届大、中专生的强烈不满和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昭市人通〔2008〕12号文件只好收回。
市教育局 除了加分照顾别无他法
昭通市教育局的副局长刘乐华接受采访时表示,“民代班”学员的就业问题,始终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目前国家相应的政策,市教育局也不好办。尽管如此,该局每年招聘教师的考试中,都充分考虑到这些“民代班”学员曾长期在边远山区执教,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因此都让他们享受到加分的照顾?捎捎谒亲陨淼闹督峁顾,每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考入在编教师队伍。
提及陈必松、王洪宇等“民代班”两学员逐级反映情况过程中,陈必松采取自杀等过激方式,脱险后就被当地有关部门长期限制人身自由,刘乐华表示他之前对此并不知情。针对当地教育局是否考虑为“民代班”学员给予一次性解决就业问题,刘乐华说,当地相关部门曾以书面的形式向省教育厅汇报过,可是,这样做势必引起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不满。因此目前只能采取每年招聘教师时给他们加分照顾,除此之外,暂时别无他法。
目前,278名“民代班”学员仍在为解决他们就业问题奔波着。(来源:生活新报 记者 赵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