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的崛起成功挑战了美国在汽车产业的地位,作为日本汽车产业界的代表, 丰田英二被誉为"日本的亨利·福特 ",而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则传遍世界。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汽车业强大到了可以垄断世界的地步。底特律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世界 汽车产业 的走势。然而在50年后,汽车城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应对一个对手 --丰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仅仅用了30年时间,日本汽车行业就完成了对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转变。现在,丰田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 通用 和福特两大汽车巨子的总和,管理丰田公司时间最长的丰田英二功不可没。
为日本车创造出机会
丰田英二不是丰田公司的创立者,但他却是执掌丰田时间最长的人。从1967年到1982年,丰田英二一直执掌丰田,并成为日本汽车界最具权威的人物,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丰田英二就是日本车的代名词。
二战之后,丰田英二作为公司的工程师曾经到美国考察福特汽车公司。当时老福特已经去世,小福特刚刚上任,非常不可一世,对这个来参观的丰田董事长十分傲慢。当时福特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但丰田英二并不迷信福特,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改进的可能。"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是照搬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谋出路?他选择了后者。
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从日本的国情出发,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这就是日后在世界制造领域掀起无数波澜的"精益生产"理论。
1985年9月,丰田英二上班的情景被媒体抓拍到--他的汽车并不是丰田的最高级车,而且是自己驾驶。当时的摄影师目瞪口呆,因为改变世界汽车市场格局的丰田英二当时已经72岁了。
高油价时代的赢家
和众多日本公司一样,丰田公司最初的利润大部分来自美军的订单。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向丰田公司下了大量的卡车订单。而战后在日本驻扎的美国人也呈现出大量的出租车需求。
1955年1月1日,丰田推出了第一种小轿车车型,定名为" 皇冠 ",丰田英二直接参与了开发研制,他亲自把第一辆"皇冠"车开下了生产线。这时的日本车刚开始起步,生产数量极少,只有日本社会的富贵阶层才能买得起。
随着丰田英二在1967年开始执掌丰田,日本汽车也逐渐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1973年,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世界经济遇到了第一次石油;。对石油资源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整个经济活动受到巨大影响,马上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之中。战后初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再度席卷日本,对汽车的需求也一落千丈。面对经济大恐慌,丰田英二没有慌乱,而是将新的起点瞄准在资源的有限性上,开展了节省资源、节省能源、降低成本的运动,使公司渡过了难关。
石油;哺谋淞巳嗣嵌云迪训目捶,以前消费者总是抱怨日本车空间狭小,不够漂亮。不过,在油价一路上升以后,日本车的省油技术开始被消费者重视,丰田逐渐闯入了欧美汽车市场。省油技术逐渐形成一种强劲的竞争力。"9·11"之后的美伊战争把国际油价再度带入高位,丰田公司的优势更加显露出来。这一期间,丰田推出的混合动力汽车迅速占领了市场。而无论是通用还是福特,都错过了推出省油汽车的最佳时机。进入2005年,通用和福特的股票大幅下跌,不断有裁员的传闻,丰田公司这时成为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精益生产"惠及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初,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传到中国内地,许多企业都把学习"精益生产"视为提高企业效率的不二法门。当时的中国企业家,几乎每个人都在读丰田英二的传记《汽车巨子》。
1972年,丰田英二向时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局局长胡亮提出了在中国建厂的建议。之后两个月,丰田调查团来到一汽集团对生产线提出诊断。中国企业开始接触到"精益生产",一汽变速箱厂也成为这一理念的试验场,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1981年,丰田英二最得力的助手大野耐一访问一汽集团,中国汽车行业学习丰田的第一个热潮达到了顶点。面对生产管理中明显的浪费,大野善意地讽刺了这些簇拥在自己身边的中国同行:"你们工厂车间里铺的都是金条。"
即使中国汽车行业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学习"精益生产"依然是中国企业必修的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生产过剩压力下,向丰田学习也从汽车工业向中国整个制造业展开,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公司,都期望通过"精益生产"降低浪费、提高效益,中国的学习也从被动模仿进入了主动探索阶段。
丰田英二"精益生产"的利器,正在被中国制造业企业复制。然而,中国汽车业能走出一个改变世界汽车格局的"丰田"吗?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