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愁学费跳楼社会紧急救助祝愿不幸学子坚强应对一路走好
“我们的爱心热线几乎被打爆了!”陕西华商报社驻宝鸡记者站的李勇刚告诉记者。
爱心热线是为援助陕西宝鸡一名考上复旦大学的考生设立的。
据报道,参加今年高考的宝鸡市学生小丁,在他收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第10天,父亲却因为他的学费问题一时想不开,在8月25日晚留下一封遗书后,从自家7楼的窗户跳下身亡。今天,华商报刊登了题为《父为儿学费跳楼亡》的文章。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
小丁的父亲下岗后,为个体运输户驾驶零�;醭�,母亲打零工,没有固定收入,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但争气的小丁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去年,他在宝鸡市渭滨中学同时获得“优秀团员”和“三好学生”的荣誉,最终以考试科目全A的成绩毕业。今年他以582分的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
8月16日,小丁收到盼望已久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小丁母亲用电话将这个喜讯通报给在外地的小丁父亲。但父亲在高兴之余,更多的却是忧愁。最近两个月,不知何故,雇主就是不给小丁父亲发工资,眼看离小丁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小丁的父亲心急如焚。父亲曾试图向车主借2000元,以解燃眉之急,但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小丁母亲悲苦地说,小丁父亲对孩子很关心,出门在外总打电话回来问候。虽然每月只回来一天,但无论多晚他都要到孩子的房子里去坐坐,即使孩子已经入睡。小丁父亲不嗜烟酒,每月工资都悉数拿回来。8月25日那天,他回到家,什么话也不愿说,茶饭不思,心情沉重。晚上,她做好饭叫小丁和他父亲吃饭,小丁父亲忧心忡忡地坐在桌边,小丁还在自己的房中。此时,小丁父亲突然站起来,但她当时并未在意,还问了一句,你要做什么?但当她再次抬起头,看见小丁父亲已经站在窗户上了。她急忙一边喊小丁,一边冲过去,但只摸到一下手,就发生了那令人悲痛的一幕。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本应充满喜悦气氛的家庭,笼罩上浓重的悲哀。
在小丁的房子里,床头、桌子和书架上全是书籍,抽屉里是厚厚的正在创作的小说文稿。据小丁的叔叔讲,小丁最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初中开始尝试写作,至今已写下近10万字的作品。今年高考前夕,小丁将这些作品寄给清华、复旦、北大等一些高校,反映很好。清华大学有关人员还曾通过省教育厅询问小丁的情况。
小丁母亲说儿子特别懂事,学习从来没有让家里人操过心。他知道家里经济困难,从不乱花钱。有一年过年,她给了儿子30元压岁钱,可直到夏天,她给小丁收拾桌子时,发现那30元钱还压在书本下。
华商报披露小丁的故事之后,向社会各界呼吁,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位优秀学生圆了大学梦。李勇刚说,从早上7:30开始,到下午记者采访时,他们已经接了200多个电话,很多人提出愿无偿支付小丁的学费。很多上海人留下了自己在上海的电话,表示小丁到上海后可以随时和他们联系,他们愿意提供一切帮助。
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打来电话说:“学校绝对会保证小丁能正常上学”,并表示小丁到上海后,他会亲自到车站去接。
很多宝鸡人送来现金。其中,宝鸡渭滨中学三个女生送来850元钱。目前华商报宝鸡记者站和小丁家里已经收到捐款1万多元。
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的强烈反响,在引起社会对小丁一家关注和同情的同时,也给小丁的家里造成了新的压力。今天下午记者通过电话和小丁家里取得了联系,小丁的小姨告诉记者,小丁和母亲目前精神状况都很差。这件事情对小丁打击很大,今天直接到家里和打来电话来慰问的人很多,使小丁的压力更大。
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表示,希望小丁不要因为这件事背负太大压力,入学后保持平和的心态,好好学习和生活,一路走好!(中国青年报西安8月29日电,作者:高建、黄博)
复旦大学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
记者今天下午与上海复旦大学取得联系。学工部杜慧芳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事件发生非常遗憾,并且已经与小丁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小丁放下思想包袱,学�;岚镏饩鲆磺形侍�。
复旦大学有关人士认为,其实悲剧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据介绍,复旦大学的学费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定的,学校从来不会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将他们拒之门外。每年发给新生的入学通知书中,复旦会专门附上关于一整套助、奖、勤、贷助学措施的介绍,通知材料明确说明:“若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法在8月28日前办理缴费手续,可以先报到入学。然后按学校有关的规定,办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或学费减免等手续,并在获得奖助学金或贷款后补交各项费用�!绷硗�,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同学,复旦还专门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
杜慧芳老师表示,复旦大学一直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事实上学校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已经通过各种方法完成了学业,顺利毕业,因此小丁的就学问题,绝对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记者今天就此事采访了上海其他一些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均对事件的发生表示遗憾,认为如果学生家长之前能与学校取得联系的话,应该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各校学工部负责人同时表示,其实上海高校对贫困生问题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贫困学生完全可以放下这方面的思想包袱,这方面需要媒体多加宣传。
此外,关于报道中有提到“按照学校的要求,8月28日就应给学�;闳�7000多元钱”一事,复旦大学有关人员解释,这并不是有人认为的“提前收学费”。从去年起,上海高校的收费方式从原来的排队交钱,改为学生直接交钱到银行。学�;岣扛鲅⒎乓锌�(新生先预设账号),学生将学费汇到卡内,然后再由银行划账。但这只是交费方式的改变,与之前的贫困生“先报到入学”是不冲突的。(中国青年报上海8月29日电、记者林蔚)
全国各地爱心涌向宝鸡小丁上复旦学费解决了
昨日,本报对被复旦大学录取的小丁面临的困境作了报道,引起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注,大家通过爱心热线表达了对小丁的关切和帮助。
爱心热线真情涌动
昨天一大早,本报爱心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截至晚10时,本报共接到来自省内各地,以及深圳、广州、北京等地读者的爱心电话300多个。大家对小丁在逆境中勤奋学习,表示了深深的敬佩,对他家的不幸深表同情。大伙儿有的愿一次性捐助,有的愿长期捐助,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希望小丁继续保持勤俭努力的精神,相信小丁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西安盛女士代表自己年仅9岁的女儿打来电话,将女儿500元压岁钱全部捐给小丁。西安的钱先生一大早便驾车从西安赶到宝鸡,将5000元亲手交到小丁手里,而且钱先生很细心,他认为小丁母亲现在的夜班工作太辛苦,无法照顾家里,于是通过亲友,积极为小丁母亲寻求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小丁的母校———宝鸡市渭滨中学王让许校长也代表学校将5000元钱交给小丁的母亲。
宝鸡市张先生、滕先生、王女士、李女士、董先生、梅女士、郑女士等热心读者先后来到本报宝鸡记者站送来捐款,请记者转交给小丁。另外,小丁的4名同学也伸出友爱之手。晚8时30分,宝鸡市董先生来到记者站,他说自己是一名普通工人,白天很忙,晚上才看到报纸,他将本来为自己孩子准备的书包和自己多年前奖励的一支钢笔及笔记本赠送给小丁,同时还捐赠100元,令记者感动不已。
与此同时,很多西安读者也将捐款送到报社。据统计,截至昨晚10时记者发稿,读者捐款总计16140元。
复旦大学决不让贫困生失学
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和小丁所在的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通过互联网看到消息后,也打来电话说,学校领导已了解到了小丁的情况,对此非常重视。学校首先对小丁家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慰问,对小丁父亲的去世深表哀悼。同时,他们还说复旦大学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专门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也明确表示,决不会让考上复旦的贫困学生失学。
小丁母亲含泪感谢好心人
望着一个个陌生而亲切的面孔,面对一笔笔充满爱心的捐款,小丁的母亲眼含热泪。虽然上午刚刚料理了丈夫的后事,一家人仍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但此时此刻,小丁的母亲却被全国各地涌来的暖流深深感动�!拔椅薹ㄓ糜镅岳幢泶镂叶源蠹业母行�!谢谢,谢谢……”说着,她哽咽起来。班主任金老师关爱地嘱托小丁,进入复旦大学后,在继续努力学习的同时,放下包袱,早日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扩大眼界,从各个方面不断地充实自己。小丁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陕西华商报30日文章,记者高建、鲁至)
父为儿学费跳楼亡
一名考上复旦大学的宝鸡学生陷困境请社会各界献爱心
参加今年高考的宝鸡市学生小丁,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然而,他接到录取通知书刚10天,父亲却因他的学费问题一时想不开,在8月25日晚留下一封遗书,从自家窗户7楼跳下身亡。
小丁家住宝鸡话西小区,父亲给某个体运输户开货车,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但小丁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记者在小丁的房间里看到,桌子抽屉里是厚厚的小说文稿。今年高考前夕,小丁将这些作品寄给清华、北大等一些高校,反响很好。清华大学有关人员还曾通过陕西省教育厅询问小丁的情况。
8月16日,小丁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打电话将喜讯告诉在外地的小丁父亲,但父亲却为儿子的学费犯了愁,他试图向车主借2000元但未能如愿。小丁母亲悲痛地说,本来小丁的父亲很开朗,而最近两个月,雇主不发工资,小丁的父亲心急如焚。8月25日,小丁父亲回到家,什么话也不愿意说,心情沉重,茶饭不思,晚上就发生了那令人悲痛的一幕。
小丁母亲说,儿子特别懂事,学习从没有让家里人操过心。知道家里经济艰难,他从不乱花钱。说起小丁的学费,小丁母亲十分忧愁,按照学校的要求,8月28日就应给学�;闳�7000多元钱,可眼下这部分钱还有一半没着落。望着给儿子准备好的行李,母亲发愁地说:孩子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这一天,可现在……
记者的话:小丁父亲去了,我们深表同情和遗憾,但小丁父亲的选择及做法是不可取的。小丁家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在逆境中勤奋努力的精神令人感动。为此本报特向社会各界呼吁,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位优秀学生圆了大学梦。
爱心热线:0917-3201233。(陕西华商报29日文章,记者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