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即将出台的中国医改新方案比较青睐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的“英国模式”。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以及相关专家。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是由发改委牵头,具体进展卫生部不清楚。卫生部另一位官员则直接称相关报道为“媒体炒作”。(《东方早报》9月20日)
不过,这一报道已经引起了各界,包括一直关注医疗改革的专家的高度重视。有专家认为“英国模式”过于理想化,要政府全面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基本医疗“难度相当大”。也有专家对此持乐观看法。
虽然不同专家对政府承担全民医保的看法意见不一,有赞有弹,但他们的看法未必针锋相对。实际上,要讨论全民医保的难度,我们事先就应搞清楚,医保的具体方案是什么,政府到底会提供哪些保障?墒,至今没有确切的消息告诉我们,这种全民医保到底“!钡绞裁闯潭取H绱怂道,这个问题争论得再激烈,我们都是在无的放矢。
医疗领域的种种问题是近年来公众极为关注的焦点,“医改基本不成功”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新的医改方案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有效祛除现行体制的弊端,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以何种方式承担起医疗保障的责任,引人关注。媒体自然也会跟踪报道。
但是在这个牵涉到亿万人切身利益的公共问题上,有关部门却并未向群众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信息。比如说,拟议中的医保方案能够保障到什么程度,覆盖范围有多广,政府与公民各自负担多大比例的医疗费用,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有何异同。这些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公众知之甚少。如果政府官员不能向社会提供公开信息,反而指责“媒体炒作”,显然有失公允。所谓的“炒作”,恰恰凸显出公共信息不足之困,有关部门未能切实履行信息披露的责任。
或许有人认为,改革方案是由专家学者和主管官员讨论决定的事情。这种看法骨子里透出“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傲慢,与现代政治理念格格不入。当然,有关方面或许出于慎重的态度,不愿事先过于张扬。但不能忽视的是,医疗改革与公众的关系如此密切,每位公民都有不可剥夺的知情权和参与讨论的权利。公开而充分的讨论是公共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这不仅有利于医改方案的完善,也是对公民权利应有的尊重。
必须指出的是,以前的医改方案之所以不成功,在制定阶段缺乏公众的讨论与参与也是原因之一。任何效果良好的公共政策,都离不开民意的支持,离不开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民众期待有关部门能及时向社会公布医改方案的进展情况,在拟议阶段就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等医改方案木已成舟再向社会公布。(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莫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