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方资本而涌入的建筑“洋”文化,不但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也改变着购房者的消费倾向。建筑可以说是固态的记忆载体,是城市的灵魂。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币晃弧袄媳本倍哉饩浠吧钣懈写ィ嫠呒钦撸骸跋衷诘谋本┏四切┚暗阋酝,哪儿还有点中国味儿啊。很多小时候玩过的地方,比如胡同都没了,好东西被拆了,建起来的都是些不中不洋的!
看着北京日渐消失的胡同和四合院,中国著名建筑师华揽洪的女儿华新民颇感无奈。她指出建筑是公共的,没有不占土地资源的空中楼阁,建筑师设计出来是要给世人看的,所以建筑师应该有社会责任,给自己的民族留下一个文化符号!叭缃翊蠹易≡谝恍┫执ㄖ,只是为了住宿和起居,而住在四合院里,你还可以时刻在感受一种文化!
“建筑风”往哪儿刮
20世纪60—80年代初,一批批外形类似“火柴盒”的楼房不断被复制着。它对缓解当时的住房紧缺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形式的单一性也造成了“千城一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北京在“夺回古都风貌”口号下出现了“复古风”。一些设计在现代建筑上大搞复古主义,盖小亭子,通过形式主义和拼贴手法追求中国建筑传统的表面,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随后,“欧陆风”建筑乘着90年代中期兴起的房地产大潮吹遍了全国。一时间,“罗马花园”、“欧陆经典”、“加州水郡”等带有“洋”味的房产走俏中国市场,聘请世界知名设计事务所、世界级设计大师成为卖点之一!芭仿椒纭钡挠肯忠鸺ち业恼。这种争论从具体的现象争议逐渐转变为文化层面上的殖民主义辩论。
与此同时,伴随着“文化热”,风水建筑也盛行一时。在一些学者看来,这种打着传统文化旗号,以封建糟粕为设计理念、金钱和权力泛滥为背景的歪风,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健康发展。
随着北京“观唐”、“易郡”、“运河岸上的院子”的开盘,久违的中式建筑在洋派风格中复兴!冻羌恰返淖髡咄蹙刈⒊鞘斜淝ǘ嗄,他说:“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已经进入战国时代。梁思成先生把建筑分成四类: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其中最好的是中而新,既有创新又具中国风格。我相信梁思成的建筑思想会被很好实践的!
城市“填空”呼唤中国式表达
目前中国建筑师无疑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据业内人士介绍,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工程公司和设计咨询公司,已有14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建筑领域的高端市场,基本被外方控制。在外资控制的建筑设计行业里,外方是10%的工作量,拿90%的钱;中方是做90%的工作量,拿10%的钱。这种市场态势造成了我国建筑“欧陆风”的盛行。
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并不认为中国建筑师缺乏设计才能,而是失之于方向的不明确。中国建筑师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他主张“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区建筑现代化”,尤其要珍惜与爱护自己的传统,对待传统的态度不应该是简单地抄袭,而应该是在学习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的发展与创新。
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先生主张的生动注解,该项目的设计曾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牌奖、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如今的菊儿胡同吸取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在建筑形式上,与北京旧城的机理有机统一,保持了城市文脉的延续性。这组建筑得到了国际建筑界前所未有的认同,已有近万人次的各国友人来到菊儿胡同参观访问。
“世界给我十七天,我还世界五千年”,这是北京奥运的口号之一。我国的建筑也是“五千年”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建筑师需要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而不是成为建筑师一味张扬个性的没有整体感的迷乱符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姜赟)